一、供應鏈金融三種模式的主要風險及應對措施
供應鏈金融作為有針對性的經營性貸款,銀行風控很難做到完全模型化、標準化,各家商業銀行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成本控制和風控體系之間的矛盾也愈加突出,而其中風控前端現場盡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跨地域管理成本等也隨著業務量增長加倍攀升,在這種背景下,各大商業銀行開始借力第三方盡調征信機構,以獲取更高效更專業的風險管理支持。
|
(一)保兌倉融資模式的主要風險及應對措施
在預付賬款類貿易融資業務過程中,由于弱化了對融資企業主體資質的考察、加強了對上游廠商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依賴性,且操作環節相對復雜,其潛在風險也不能忽視。該模式的潛在風險點在于:
(1)核心企業資信風險。
(2)商品監管風險。
(3)質押商品價格變動風險。
針對以上風險點,建議采取以下風控措施:
(1)確保核心企業的信用程度。例如以眼見為實的方法現場獲取企業內部核心運營數據,以業務、財務、實物的三維交叉核驗等方法,并結合外部數據,對企業進行360度的全方位評估,確保對核心企業信用程度值得依賴。
(2)確保貨物信息的流通。資金提供方應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共享,確保貨物信息的流通。貨物是中小企業償還貸款的條件,貨物的質量就是資金提供方規避風險的保證,物流企業一般比資金提供方更了解貨物的情況,因此資金提供方應當與物流企業信息共享,才能確保貨物的得力監管。
(3)針對質押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資金提供方可以根據生產階段變化、授信風險變動調整利率與貸款成數。例如在供應鏈融資的過程中,在訂單階段,不確定性較高,可以調高利率、降低貸款成數;隨著生產流程的進行,風險降低,可以調低利率、提高貸款成數。
(二)融通倉融資模式的主要風險及應對措施
資金提供方以企業擁有的存貨作為質押向企業提供融資,這種融資模式的風險成因主要是圍繞在存貨,也就是說存貨的質量、數量和價格是決定存貨融資模式風險的主要因素。該模式的潛在風險點還在于:
(1)倉單風險。
(2)物流企業的資信風險。
(3)質押物價值風險。
針對以上風險點,建議采取以下風控措施:
(1)確保倉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資金提供方要預留倉儲企業在辦理各種業務的印簽,進行驗單、驗證、驗印,必要時還要與物流企業直接聯系。同時要求物流企業除了進行上述一般的檢驗外,遇到問題時還應根據業務要求及時與資金提供方聯系,取得其確認與許可。
(2)資金提供方應當慎重選擇第三方物流企業,盡量選擇資信狀況良好的物流企業。在動產質押貸款模式下,一般來說資金提供方與核心企業沒有簽訂回購協議,貨物的質量就是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的保證,因此物流企業對貨物的監管顯得更為重要。在信用擔保融資模式下,更是要嚴格審查物流企業的信譽度和還款能力,防范物流企業與融資企業串通套取信貸資金。
(3)正確選擇質押物并建立商品價格波動預測系統。在動產質押貸款模式下,質押品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其價格,因此商業銀行應根據市場行情正確選擇質押物,選取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好的產品作為質押商品,同時與物流企業設定合理的質押率、貸款成數和利率水平。此外,還應當建立市場需求及價格變化趨勢的預測機制,規避動產質押物價格波動的風險。
(三)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主要風險及應對措施
相對于傳統貸款而言,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特征有些不同。實質上由于應收賬款是將企業產品轉化為現金的時間跨度拉長、資金周轉放慢及經營成本加大,隨著時間跨度的拉長,應收賬款不能按期收回的風險也在加大。該模式的潛在風險點在于:
(1)應收賬款的真實性。
(2)核心企業的支付能力。
(3)轉移賬款風險。
針對以上風險點,建議采取以下風控措施:
(1)對于融資客戶提供的已經發生的應收賬款資料,應要求核心企業向資金提供方行出具應收賬款單據證明,同時結合買賣雙方的購銷合同、增值稅發票、貨物運輸單據、買方收貨憑據等資料審查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冠君征信還建議要求企業提供買賣雙方的交易流水等交叉核驗的方法對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做分析性復核。
(2)分析核心企業的支付能力。建議通過交叉核驗的方法復核核心企業的收入真實性,確保其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證其穩定的支付能力。
(3)針對轉移賬款的風險,在實踐中,可以要求融資企業出具《應收賬款質押賬戶收款承諾書》。同時應確保核心企業將應付賬款金額支付到融資企業在商業銀行指定的賬號。
以上提到的潛在風險點主要是是供應鏈融資中的信用風險,資金提供方如何針對風險來源有效地控制風險,是持續開展供應鏈融資的保證。除了采取以上針對性措施之外,資金提供方還應當運用系統的風險管理方法,完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做好風險規避和風險轉移。
首先,應確立資產評級體系,設立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第三方物流、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的信用檔案。
其次,應建立預警評價體系,當預警評價體系中某項指標超過臨界值時,發出預警信號并及時進行處理,規避違約風險。
再次,應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形成互相牽制的授權及監管機制,在供應鏈金融的操作中,嚴格審核單據特別是倉單的真實性,實行雙重審批制,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抵押物的價值。
二、成熟的供應鏈金融融資風控模型分析
平臺最難做的部分是風控系統,面臨的問題是征信信息缺失、數據挖掘能力弱、模型評估能力弱,這是因為對客戶的風險識別受制于有限的信息,過往的項目經驗,客戶自身的交易、經營數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風險預警。而有些平臺依賴于專家法模型,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容易受到評估人員的主觀因素影響,導致結果不夠準確。
成熟的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包含三個層次:數據層、應用層、預測層。其中數據層包括風控主數據的獲取、風險數據的拓展、數據的維護;應用層包括高效的在線審批、精準及時的事中風控;預測層是指利用先進的模型科學地處理和分析數據,幫助預測和決策。

建立風控模型,可以從下面三個階段入手,分步實現:

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價值在于監控供應鏈過程,抓住鏈條上關鍵節點,并能識別風險,對風險進行預警和控制,保證各方利益。
三、典型案例分析
規避供應鏈融資風險,需要企業、銀行加強與物流公司合作,由物流公司為供應鏈提供信息、倉儲和物流等服務,銀行則直接提供融資。這樣銀行可以利用物流公司對貨物情況了如指掌的優勢,降低自身風險,企業可以得到融資,同時,物流公司也取得收益。
案例一:基于應收賬款的供應鏈融資模型。
家樂福是全球500強企業,運營穩健,對上游供應商有明確的付款期限且能按照合同執行,在全球有著數以萬計的供應商。銀行可以將家樂福作為核心企業,為其上游供應商設計供應鏈融資模型。
結合歷年的應付款項和合同期限,綜合評估后給予供應商一個授信額度,該額度在償還后可以循環使用。銀行需要家樂福將支付給上游供應商的款項,支付給銀行,由此完成一個封閉的資金鏈循環。該供應鏈融資模型能夠緩解供應商的資金壓力,同時促進銀行獲取更多的客戶。
存在幾個風險點:
家樂福的風險:家樂福是否會出現經營、稅務、人事變動等風險,如果出現,是否能夠仍然按照合同支付供應商貨款。在貿易公司中,違約支付貨款的現象非常普遍。此類風險一旦產生,將嚴重影響銀行貸款的安全性。行業不景氣,尤其是新零售和電商的沖擊是否會導致家樂福這樣的企業存在銷售業績下滑,資金鏈存在壓力。此類風險一旦發生,將嚴重影響信貸機構的資金安全。
上游供應商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對家樂福的供貨規模是否穩定,產品質量是否穩定,以及經營的規范性能否承受稅務、工商、消防、衛生等政府部門的檢查風險。由于上游供應商往往規模較小,經營的穩健性和規范性并不能保證,承受政府的風險往往較低。因此根據上游供應商和家樂福的交易數據,動態評估上游供應商的風險是必要的。
上游供應商和家樂福的合作風險:主要表現在上游供應商和家樂福的合作是否出現問題。其中,供貨規模的波動能夠反映很多問題,因此及時了解家樂福和供應商的交易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基于庫存的供應鏈融資模型。
UPS(United Parcel Service 聯合包裹服務公司)是 1907 年成立于美國的一家快遞公司,如今已發展到擁有 360 億美元資產的大公司。UPS在2001年收購了美國第一國際銀行,并將其改造為核心企業UPS金融部門,推出開具信用證、兌付國際票據等國際金融業務。
UPS可以在沃爾瑪和東南亞數以萬計的中小供應商之間斡旋,UPS在兩周內將貨款提前支付給供應商,前提是攬下其出口清關、貨運等業務及一筆可觀的手續費。出口商得到了及時的現金流,UPS則和沃爾瑪進行一對一的結算。
UPS依托的是出口商的貨物質押權,依據出口商、UPS、沃爾瑪之間的三方協議,明確貨物質量、價格調整等問題的責任劃分和相關規則。將風險分解到合作各方,誰能更有效地承擔和消化風險,就應該由其承擔該風險。
UPS連接著沃爾瑪和出口商,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在于:
出口商:產品質量出現問題造成沃爾瑪不能及時支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沃爾瑪不愿意及時支付。由于UPS不能代替沃爾瑪履行驗貨的職能,因此提前支付出口商的款項,必然面臨貨物驗收不通過所帶來的風險。
盡管可以通過經驗來判斷哪些產品出現質量的風險較小,或者簡單通過“免檢”證明來判斷,但依然存在這樣的風險。此類風險必須在三方協議中加以明確,并轉嫁給出口商;蛘呒s定在沃爾瑪驗收合格后支付出口商貨款,以屏蔽貨物質量問題。
沃爾瑪的風險類似于上述案例。沃爾瑪和出口商的合作風險類似于上述案例。
以上兩個案例是兩類最為典型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案例一依托的是應收賬款質押,案例二依托的是庫存質押。通過上述兩個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風險來源于三個方面:核心企業風險、合作伙伴風險以及核心企業和合作伙伴的合作風險。
從供應鏈融資風險的層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供應鏈融資風險的主要因素是核心企業風險及其合作風險,而核心企業風險主要來源于其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而合作風險最主要是來自于合同風險。
因此,其風險控制策略如下:
持續動態評估核心企業的經營風險以便及時調整銀行對其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信貸。
持續動態評估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的產生主要源于公司一貫的行為或者資金周轉困難及重大項目的產生,當核心企業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時,銀行的信貸風險要轉嫁到上游供應商或下游經銷商,他們是信貸的第一承擔人。
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核心企業的合同風險。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的主體,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同往往不夠公平,但合同必須不存在爭議,尤其在資金結算上。通過核心企業的數據共享,持續監控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銷售數據,了解核心上下游合作伙伴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銀行的信貸對象和信貸規模。
來源:網絡綜合
(來源: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