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時間 3 月 7 日舉行的 " 靜態超導實驗 " 報告會議上,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迪亞茲團隊發布了這個 " 重磅成果 "。
|
據介紹,迪亞茲團隊此次發布的超導材料可以在室溫和相對較低的壓力下工作。該超導體由氫、氮和镥三種金屬元素材料混合、放置在 " 金剛石壓砧 " 裝置中加壓,在約 21 ℃溫度下、以及 1 萬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下進入超導狀態,達到零電阻,而這遠低于此前所需要的數百萬個標準大氣壓。
同時,3 月 9 日凌晨,《自然》雜志刊發了該研究成果,題目為《N 摻雜氫化镥中近環境超導性的證據》。時間戳顯示,這篇論文在 2022 年 8 月投出,今年 1 月 18 日被 Nature 接收。
消息一經發出,立刻引發了全球熱議。國外社交媒體消息顯示,報告廳里人滿為患,門外也擠滿了大批沒能進場的物理學者,保安不斷地驅散人群以保障現場秩序。
諾獎級成果?
消息發出當日,超導概念板塊大幅高開,永鼎股份、百利電氣、法爾勝一字漲停,寶勝股份、西部超導、西部材料漲超 5%,東方坦業、聯創光電、漢纜股份等跟漲。
各方的興奮是有道理的,因為這項研究成果一旦被證實是可復現的,那將是諾獎級別的革命性研究。
意味著未來在常規條件下,這種 " 超導體 " 有望應用于醫療器械、電力傳輸、量子計算機、磁懸浮交通等諸多場景中,去年火爆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似乎也因為這個發現迎來了 " 曙光 "。
筆者翻看資料發現,要實現超導,主要有溫度和高壓兩個方向。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多是低溫超導材料和高溫超導材料,這里的高溫也只是相對的高溫,實際上還是需要,250K(大約為 -23 ℃)以下的溫度。此次的常溫超導突破了溫度的上限,聲稱能在 21 ° C 下應用,但仍屬于高壓范疇,不過已經遠低于此前所要的數百萬個標準大氣壓。
因為低溫相對高壓來說可操作性和應用范圍更廣,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個發現對于凝聚態物理學的意義大于應用層面。
對此,上海市高溫超導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教授蔡傳兵認為,這次迪亞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可靠性,但室溫超導所需的 1GPa 壓力仍屬于高壓范疇,距離實際應用仍非常遙遠。
而簡單回顧下研究者的科研經歷,一些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2020 年,迪亞茲團隊在 Nature 發文,稱他們在 260 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 15 ℃的室溫超導材料。作為當月《自然》的封面文章,這個成果還被評為了 2020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但很快,就有學者稱沒有辦法復現成果,H 指數(用于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發明者 Jorge Hirsch 等大量科學家直接質疑 Dias 團隊用多項式曲線擬合數據,是 " 一場科學騙局 "。
于是,即使在論文的 9 名作者都反對的情況下,Nature 還是在去年九月決定撤稿,理由是研究人員在數據處理方面存在違規行為,這削弱了編輯們對這些研究結果的信心。
僅僅半年之后,迪亞茲團隊又發布這一重磅消息,不得不讓業界心存疑慮,對這項成果持觀望態度。
不過面對多方質疑,迪亞茲還是充滿信心,聲稱研究結果在羅徹斯特大學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重復過多次,并有第三方觀察和獨立的工作驗證,且已經重新提交了 2020 年的論文供《自然》雜志再次審議。
同時他也認為,這種新的室溫超導材料將改變整個超導行業,這將是一項重塑 21 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標的不多,但想象空間足夠大
自發現以來,學界一直沒有停止對于超導體這樣零電阻、完全抗磁性的優良材料的追逐。隨著近些年來量子計算機、核聚變技術進入資本視野,人們不禁對于能在較低壓力下大規模應用的室溫超導體傾注了更多的期待。
在更高的臨界溫度(Tc)下實現材料的超導性是實現低成本應用的關鍵,按照臨界溫度區分,超導材料可以分為低溫超導 ( Tc
據東方財富網風口研報,目前國內低溫超導材料及應用占超導市場總量的 90%以上,已經較為成熟,已實現商業化的低溫超導材料主要為鈮基超導線材 ( NbTi 和 Nb3Sn ) 。高溫超導材料仍處于產業化初期,具備實用價值的高溫超導材料主要包括鉍系 ( BSCCO ) 、釔系 ( YBCO ) 、二硼化鎂 ( MgB2 ) 超導材料及鐵基超導材料等。
相關受益公司包括西部超導、寧波健信、濰坊新力、英納超導、漢纜股份、永鼎股份等。
短期來看,高溫超導甚至常溫超導材料在醫用領域磁共振成像儀用 MRI 超導線材、電力傳輸方面都前景廣闊;中長期來看,則不禁讓大家充滿了遐想:量子計算機、可控核聚變要從科幻走進現實了?
首先,超導材料可以取代功耗高、易發熱的硅基集成電路,為量子計算機解決了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其背后的市場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根據 BCG 測算,未來 3-5 年內,量子技術價值有望達 50 億 -100 億美元;未來 15-30 年,量子技術有望創造 4500 億 - 8500 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而在可控核聚變領域,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可以產生更大的磁場,將巨量的高溫離子流懸浮在空中,從而實現持續的可控核聚變。一旦成功,這將是一場超乎想象的能源革命,有望為人類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
去年商業化核聚變領域迎來兩筆大額投資。2 月,能量奇點宣布完成近 4 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6 月,星環聚能宣布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是中國首個由風險投資驅動的核聚變商業化探索項目企業。
雙方背后都囊括多家知名機構,除了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蔚來資本、藍馳創投、順為資本、昆侖資本、中科創星等財務投資機構,還出現了米哈游、騰訊等產業方的身影。
資本介入撬動了市場,也從另一方面為超導添了把火。
梳理下超導相關領域的投融資,其主要集中在高溫超導技術,不過作為前沿科技,行業內可供投資的標的數量不是很多。
去年六月,蘇州八匹馬超導完成了新一輪數千萬元 A+ 輪融資。智慧芽 TFFI 科創力評估平臺顯示,八匹馬超導目前共有近 20 件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約 45%,公司專利布局主要集中于超導磁體、高溫超導等相關領域。
同年,成立于 2022 年 6 月的新興高溫超導技術平臺公司翌曦科技完成 5000 萬元種子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科創星領投,合力投資、泓昇基金等跟投。其核心成員脫胎于上海交通大學高溫超導團隊,走在科技前沿,受去年大火的可控核聚變影響,一出現就吸引了資本注意。
而對于常溫超導的橫空出世,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 我們去年開始大力布局高溫超導材料方向,現在已經投了三家高溫超導材料上下游公司,投資額過億,沒想到這個方向這么快又火了。"